首頁
> 黨史學習教育專欄 > 中央精神

    習近平:“加油、努力,再長征!”

    發布時間:2021-06-09

      “五年看頭年,起步很關鍵。”

      “十四五”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進村莊、入企業、察生态、探民生,就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鄉村振興、保障和改善民生、搞好民族團結進步等進行調研,并親自指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四月的八桂大地,春意正濃。

      從湘江之邊到漓江之上,從柳江之濱到邕江之畔,習近平總書記一路走來,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廣西廣大幹部群衆加油鼓勁,為新時代廣西高質量發展指明前進方向。

      湘江之畔祭英魂:“困難再大,想想紅軍長征,想想湘江血戰”

      “到廣西,來全州看一看湘江戰役,這是我的一個心願。這一戰,在我腦海裡印象是最深刻的,我也講得最多。”

      4月25日上午,廣西考察第一站,習近平總書記首先來到位于桂林全州縣才灣鎮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緬懷革命先烈、赓續共産黨人的精神血脈。

      紀念園所在地,是湘江戰役腳山鋪阻擊戰的戰場遺址。

      1934年底,一場中國革命史上氣壯山河的戰役在這裡打響。紅軍将士浴血奮戰,付出極其慘烈犧牲,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将士馬革裹屍,湘江水鮮血染紅。

      “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的壯烈一戰,是決定中國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曆史事件。”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湘江戰役,始終牽挂在湘江戰役中犧牲的革命先烈,專門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烈士遺骸收殓保護工作、規劃建設好紀念設施。這個紀念園,就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下建成的。

      拾級而上,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紀念園憑吊廣場,面向“紅軍魂”雕塑靜靜肅立。

      “紅軍魂”雕塑長80米、高7米,巨石琢就,形如長城。主雕塑眼神堅毅、目視前方,原型正是“斷腸明志”、壯烈犧牲的陳樹湘烈士。兩側,一個個紅軍戰士的形象呼之欲出,或怒吼拼殺,或英勇戰鬥。

      兩名禮兵将花籃敬獻于“紅軍魂”雕塑前。

      習近平總書記緩步上前,仔細整理書寫着“湘江戰役紅軍烈士永垂不朽”的花籃緞帶,率領随行人員向紅軍烈士三鞠躬。

      雕塑背後的山坡上,一面面紅旗招展。那裡,埋葬着紅軍烈士們的遺骸。往日硝煙早已散去,英雄之氣仍在這青山綠水間縱橫激蕩。

      紀念園不遠處,坐落着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參觀“血戰湘江突重圍”展陳,了解紅軍浴血奮戰、突破湘江的革命曆史。

      紅軍長征路線圖、腳山鋪阻擊戰模拟場景、油畫《浴血湘江》……一幅幅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吸引着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

      在油畫《陳樹湘》前,總書記停下來腳步,凝視良久。

      畫面中,陳樹湘躺在擔架上,腹部鮮血直流。為掩護紅軍主力渡江,這位“絕命後衛師”師長身負重傷、不幸被俘,蘇醒後用手從腹部傷口處絞斷腸子,壯烈犧牲,年僅29歲。

      “壯烈啊!陳樹湘是犧牲英雄中很典型的一個。”習近平總書記由衷感歎。

      “四道封鎖線都在哪裡”、“湘江水有多深”、“這場仗打下來犧牲多少紅軍”……參觀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不時詢問相關情況,重溫那段烽火歲月。

      在中央紅軍搶渡湘江四大渡口示意圖前,講解員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據羅榮桓同志回憶,他在渡江後回頭一看,身後就隻跟着一名十幾歲扛着油印機的小紅軍戰士。江面上漂滿了紅軍戰士的遺體,鮮血染紅了湘江水。至今在桂北仍然流傳着一首民謠: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盡埋英烈骨;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當時真是危險啊!”習近平總書記說,“試想,如果沒有這麼一批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紅軍将士,紅軍怎麼可能沖出敵人的封鎖線,而且沖出去付出了那麼大的犧牲,還沒有潰散。靠的是什麼?靠的正是理想信念的力量!”

      離開紀念館前,習近平總書記同這裡的工作人員親切交談,深刻闡釋湘江戰役的重大意義:

      “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因為紅軍是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軍隊,才能視死如歸、向死而生、一往無前、絕境重生,迸發出不被一切敵人壓倒而是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為什麼中國革命在别人看來是不可能成功的情況下居然成功了?成功的奧秘就在這裡。”

      “橫掃千軍如卷席。”習近平總書記堅定地說,“我們對實現下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應該抱有這樣的必勝信念。困難再大,想想紅軍長征,想想湘江血戰。”

      桂北鄉村探振興:“學習掌握科學技術,用知識托起鄉村振興”

      才灣鎮毛竹山村,距離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約10分鐘車程。村名叫毛竹山,是因為這裡漫山遍野的毛竹。然而,新發展起來的葡萄産業,更讓這個小山村遠近聞名。

      2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乘車來到這裡。沿着平整的水泥路,車子穿過山間的茂林修竹,一派田園風光湧入眼前。昔日炮火紛飛的戰場,如今正描繪着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這個村子不錯啊!綠水青山。”沿着鄉間小道,習近平總書記步行察看村容村貌。

      雨後山村,空氣格外清新。一排排桂北民居錯落有緻,一排排蓋着透明防雨膜的葡萄棚延伸開去。

      村幹部告訴總書記,該村采取“黨小組+理事會+基地+農戶”模式,黨員帶頭,成立葡萄種植協會,帶動全村46戶村民家家戶戶都種上葡萄,人均年收入達到3萬元。

      “過去我們這裡比較窮,外面人說有女不嫁毛竹山。現在我們種葡萄,村民都富起來了,大家都說,毛竹山葡萄山,家家戶戶住樓房,生活變了樣,有女要嫁毛竹山……”

      聽着村幹部的介紹,總書記臉上露出笑容。

      葡萄園裡,村民們正在技術員指導下忙碌着。習近平總書記沿田埂走進葡萄園,同村民攀談起來。

      “你們這裡主打什麼品種?”

      “南玉、紅地球,還有溫克。”

      “價格怎麼樣?”

      “最低能賣到3塊,好的能賣到4塊。”

      “畝産能達到多少?”

      “3000斤。”

      鄉親們告訴總書記,自從發展起了葡萄産業,村裡人也不用去較遠大城市打工了。在家種葡萄一畝地收入近萬元,不比城裡差,農閑時間就近打工,又能增加一塊收入。

      “所以,将來鄉村振興還是很有前途的。大家不用背井離鄉,而是回歸鄉村。祝你們的葡萄産業越辦越興旺!”

      總書記轉過頭來又問技術員:“你從哪裡來的?在這裡主要給大家輔導什麼?”

      “我是桂林市農業農村局的,每隔一兩個月來一次,為村民們提供技術指導,現在正在為葡萄綁蔓、定梢。”

      “有什麼講究?”

      “枝條間隙要固定,20公分左右。花序上面四到六片葉子,要摘心。”

      “這個也要疏花序吧?”總書記問得十分詳細。

      “要的。”

      “把你的貢獻就寫在大地上!”總書記叮囑,“我在福建時就抓科技特派員,現在全國都在推廣。農業技術人員就是要下沉到農村基層來,就是去幹具體的出實際成果的事情,這就是你們的貢獻。”

      村民王德利住着三層小樓,門口兩棵燈籠花開得正豔。聽說總書記要來,一家六口迎出門來。

      “我們先參觀一下。”總書記走進家中,從客廳到衛生間,從廚房到熏臘肉的柴房,問有沒有熱水洗澡、電價貴不貴、自來水從哪來,看得很細,問得也很細。

      圍坐在客廳聊家常,王德利告訴總書記,他家是村裡最早一批種葡萄的,一共種了12畝,農閑時到梧州市建築工地打工,去年全家收入14萬多元。

      客廳牆上,貼滿了正在上小學的兩個女兒的獎狀。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一家人臉上。

      “很好,一家穩穩當當的。”總書記也很高興,“好日子都是奮鬥出來的。你們選擇種葡萄這條路,一直這麼走下來了,現在嘗到甜頭了,而且感到有奔頭,那就繼續發展下去,發展得更好。”

      “現在從整個國家來講,實現了全面小康,接下來要走推進共同富裕、建設現代化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農村就是要推進鄉村振興,方方面面都還要芝麻開花節節高。”總書記指着身邊的孩子們,“到他們這一代又不一樣了,那就是實現現代化。”

      “總書記,您平時這麼忙,還來看我們,真的感謝您。”王德利激動地說。

      “我忙就是忙這些事,‘國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總書記回答道。

      聞訊趕來的村民聚攏在王德利家門口,紛紛向總書記問好。

      習近平總書記對大家說:“共産黨領導的紅軍,血戰湘江,殺出一條血路,又經過浴血奮鬥,成立了新中國。現在,還實現了全面小康。但我們不滿足于此,中國共産黨把成立一百周年作為一個新的征程的起點,奔向另一個百年奮鬥目标,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看到人群中朝氣蓬勃的孩子們,習近平總書記說:“你們要好好學習,将來做有知識的一代人,用科學知識托起鄉村振興,托起我們現代化的中國。我們老中青三代人,齊心努力奔向現代化。”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

      2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彙報時指出,打赢脫貧攻堅戰後,“三農”工作重心已全面轉向鄉村振興,其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決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要在新起點上接續奮鬥。

      漓江之上察生态:“大自然賜予中華民族的一塊寶地,一定要保護好”

      “廣西生态優勢金不換”——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态文明建設,對廣西作出這樣的定位。

      這一觀念,萌發于習近平少年時代的一段經曆。

      “當時我才13歲。到了漓江以後,情不自禁幾個同學一塊跳到漓江裡遊泳去了。當時感覺江面是湛藍色的,泛光見底。江邊漁民魚簍裡的魚都是金鯉魚,感覺就像神話故事裡一樣。”

      時隔半個多世紀,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來到漓江。

      他對當地負責同志說:“這次來,我最關注的就是你們甲天下的山水。什麼能比得上這裡的生态好?保護好桂林山水,是你們的首要責任。”

      4月25日下午,在桂林市陽朔縣漓江楊堤碼頭,自治區水利廳負責同志向總書記彙報了漓江流域綜合治理情況。

      近年來,桂林市大力推進漓江“治亂、治水、治山、治本”,全面清理整治采石場、非法采砂、住家船及網箱養魚等,實施漓江補水、污水治理、護林改造等工程,漓江生态環境得到改善,流域森林覆蓋率超過80%,幹流水質常年保持Ⅱ類标準。

      “還有非法采石的嗎?”總書記特别問道。

      “現在沒有了。”

      “最糟糕的就是采石。毀掉一座山就永遠少了這樣一座山。全中國、全世界就這麼個寶貝,千萬不要破壞。再濫采亂挖不僅要問責,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總書記強調。

      從楊堤碼頭登船,習近平總書記順江而下,考察漓江陽朔段。

      “山上的樹都禁止砍伐了吧”、“岸邊那些村子是不是可以發展些農家樂”、“來這裡的遊客一年有多少”……甲闆上,總書記不時詢問漓江兩岸生态保護、旅遊開發等情況。

      當地負責同志告訴總書記,“山清水秀生态美”是這裡的金字招牌,他們将在加快推動綠色發展的基礎上,推進桂林國際旅遊勝地提質升級。

      “廣西旅遊産業大有可為。”總書記點點頭。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裡盡情揮灑,向世人展現着中華大地的壯美奇絕。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總書記引用古人詩句感歎桂林山水甲天下,“全國能有這種美譽的不多。甲天下就是指生态好,天生麗質,綠水青山。”

      一路上,他反複叮囑當地負責同志:“你們在這裡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呵護好這裡的美麗山水,這是大自然賜予中華民族的一塊寶地,一定要保護好,這是第一位的。”

      27日上午,在聽取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彙報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

      “廣西生态優勢金不換,保護好廣西的山山水水,是我們應該承擔的曆史責任。”

      良好的生态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象山水月,桂林山水的重要标志。2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桂林市象鼻山公園考察調研。

      正在公園裡遊覽的遊客們見到總書記來了,紛紛圍攏過來向總書記問好。

      “你們都是從哪裡過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問。

      “我們從浙江嘉興過來的”,“福建福州的”,“我們就是桂林本地的”……大家争着回答。

      “你看,春蘭秋菊,各一時之秀啊!嘉興有美景,福州也有美景,桂林也有美景,彼此都要借鑒一下。”總書記笑着說。

      習近平總書記轉向當地負責同志:“老百姓的幸福感來自哪裡?就來自良好的生活環境。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格調品位,努力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宜居城市。”

      創造良好的生态環境,本質上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考察中,一個細節意味深長。

      毛竹山村,一棵800多年的酸棗樹仍然郁郁蔥蔥。走到樹下,習近平總書記看了又看:“我是對這些樹齡很長的樹,都有敬畏之心。人才活幾十年?它已經幾百年了。”

      “環境破壞了,人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談生态,最根本的就是要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要牢固樹立這樣的發展觀、生态觀,這不僅符合當今世界潮流,更源于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統。”

      柳江之畔看産業:“隻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争先”

      柳州,廣西最大工業城市,以汽車、機械、鋼鐵為龍頭産業,工業總産值占整個自治區四分之一。

      2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柳州,重點考察了“一重一輕”兩個産業:一個是作為大國重器的裝備制造業,一個是作為“網紅美食”的螺蛳粉産業。

      在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觀看了一段柳工發展曆程的視頻短片:

      1958年,一群創業者從黃埔江畔來到柳江西岸,在荒地上創造了中國工程機械的一個傳奇。如今的柳工,已發展成為總資産超450億元,擁有挖掘機械、鏟運機械、農業機械等13大類32種整機産品線的國際化企業。

      “北看徐工,南看柳工。這裡是标志性的裝備制造企業,也是一家成功的國有企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柳工在自主創新方面做得不錯,國産化程度很高,許多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這就是我們民族企業發展的方向。

      室外,大型裝載機、迷你挖掘機、甘蔗收割機……不同型号的“柳工制造”一字排開,公司負責人如數家珍。

      習近平總書記一邊看,一邊詳細詢問“價格多少”、“銷路怎麼樣”、“與其他工程機械企業相比,有什麼差異化競争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還走進企業研發實驗中心半消聲實驗室、挖掘機裝配生産線,向技術人員、一線工人和管理人員了解相關技術細節、生産工藝等。

      離開企業時,總書記同企業職工代表們親切交流。

      他說:“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這麼大的國家,不可能搞虛的,也不可能單一化,基礎必須紮實。不管我們發展到什麼程度,都不能離開實體經濟,不能忽視制造業。”

      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高質量發展,創新很重要,隻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争先,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要堅定不移、再接再厲、更上層樓。

      企業活力在于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上繼續大膽探索。

      不僅是裝備制造,有着“工業思維”的柳州人,還把一碗螺蛳粉做成了大産業。

      柳州螺蛳粉生産集聚區産品展示區門口,一首贊譽螺蛳粉的小詩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大米小珍馐,小吃大靈魂。粉好度日月,螺小賽乾坤。”

      柳州市負責同志告訴總書記,近年來柳州加快推動螺蛳粉産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通過把螺蛳粉做成袋裝速食,讓原先不易保存儲運的美味走向全國各地。

      短短6年,柳州螺蛳粉産業實現了“三個百億”:袋裝螺蛳粉銷售收入110億元,配套及衍生産業銷售收入130億元,實體門店銷售收入118億元,同時通過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創造了30多萬個就業崗位。

      “真是令人驚奇!小米粉搞出這麼大規模的産業來,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總結。”總書記稱贊道。

      展廳裡,擺放着各式袋裝螺蛳粉産品,有水煮的,有自熱的,有沖泡的。旁邊還有熬制螺蛳粉湯的八角、桂皮、沙姜等原料,以及酸筍、酸豆角、腐竹等配菜。

      “酸甜苦辣鹹,各種味道都有了。不分南北大家都喜歡吃。”總書記笑着說。

      看完成品展示,習近平總書記還走進廣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從中央廚房到包裝車間,實地察看螺蛳粉生産流程。

      總書記叮囑大家:“發展産業一定要有特色。螺蛳粉就是特色,抓住了大家的胃,做成了舌尖上的産業。要繼續走品牌化道路,同時堅持高質量、把住高标準。我相信,将來螺蛳粉産業會有更大的發展前景。”

      從産業發展講到民營經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螺蛳粉産業化過程中,民營企業發揮着重要作用。民營企業靈活,敢于闖。我們鼓勵民營企業發展,黨和國家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指導,就是希望民營企業放心大膽發展。

      民族博物館話再長征:“脫貧路上、新征程上一個也不能少”

      27日上午,廣西民族博物館外歌聲悠揚,三月三“歌圩節”壯族對歌等民族文化活動正在這裡集中展示。

      看到總書記來了,身着絢麗服裝的各族群衆興奮地圍攏過來。

      “我到地方考察,都會抽時間到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個地方的曆史文化沿革。”習近平總書記開門見山,“在廣西這片熱土上,以12個世居民族為代表的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用勤勞、勇敢和智慧,澆灌出八桂大地的美麗富饒。”

      總書記對大家說:“廣西這些年發展進步很大,脫貧攻堅任務順利完成。我說過,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中國人說話、中國共産黨說話、中國共産黨的領導說話是算數的!”

      人群中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廣西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要繼續努力。他指出:“現在全中國56個民族都脫貧了,兌現了我們的莊嚴承諾。但我們還不能停步,接下來要向着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新征程邁進,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長征!”

      《人民日報》( 2021年04月29日 01 版)

    查看原文

XML 地圖